野生蛙为啥越来越少见一次被抓几十斤农村捉蛙为何风气盛行
野生蛙为啥越来越少见一次被抓几十斤农村捉蛙为何风气盛行
近年来,农村捕蛙渐成风气,局部地区的捕捞甚至已达到“失控”的程度。据了解,一些饭店为吸引顾客在夏季会专门推出蛙类特色菜,其中多是从各地收购的野生蛙,包括青蛙、棘胸蛙、林蛙、虎纹蛙等等。
在我国,蛙类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产业,总产值已达上千亿元。在2019年,我国养殖的蛙类总产量高达万吨,总价值约2000亿元,产业发展迅猛,养殖青蛙已成为不少地区的热门致富项目。蛙类的肉质极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深受消费者欢迎,市场供不应求,根本不愁销路。
经统计,国内的牛蛙、虎纹蛙、棘胸蛙、黑斑蛙等养殖业已经初具规模,仅是黑斑蛙的产值就已突破30亿元,未来几年有望达到100亿。蛙类养殖之所以如此火爆,主要还是跟价格有关。
以热门的牛蛙为例,一般是个头越大,价格就越高。在上海、重庆、宁波等地,夏季中蛙的市场批发价曾达14~17元/斤,大蛙价格则在20元/斤左右。要知道,牛蛙可是目前的蛙类之一,生长速度快,体重可达1~2kg,产生的效益相当可观。
通过养蛙来致富并不容易,门槛大,风险高,养殖周期又很长(昆虫记读后感0字)。在利润的诱惑下,不少人开始将目光转向了野生蛙,一个晚上就能获取上百元收益!
夏季的夜晚是蛙类的活跃期,雄蛙鼓动外声囊,产生共鸣以吸引雌蛙,但这恰恰暴露了位置。不法分子打着手电筒、青蛙属于昆虫吗兜,逐个池塘,逐条河沟,夜夜轮番偷捕,导致野生蛙急剧锐减。
更有甚者,有些地区甚至构成了捕蛙团伙,三五一群驾驶摩托车、电动车到十几甚至几十公里以外捉蛙,每人一个晚上能捕到几十斤青蛙,第二天清晨卖给收购商。据知情人士透露,农村捕蛙现象屡见不鲜,已经形成一条捕捉、收购、运输、销售的产业链。
这种现象在贵州北部的正安县盛行一时。该县位于山区,地貌复杂,水系发达,蛙类资源十分丰富。常见的除了青蛙、雨蛙、林蛙以外,还有水蛙、虎纹蛙、棘胸蛙等数十种蛙类。在夏秋季节,捕蛙人到当地搜刮之后,一次就能收获上百斤野生蛙,连夜转运到广东等沿海地区,高价卖给餐厅、饭店,从中赚取暴利。
并非所有捕蛙人运气都那么好,一旦被抓个正着,代价可不小。2016年8月,广西两名男子偷偷溜入九万山自然保护区,电捕了只野生蛙,准备做成下酒菜。没想到在回家路上被森林公安当场抓获,最终二人被判处非法狩猎罪,分别处罚金3000元。
为啥处罚这么重?在我国,青蛙属于“三有动物”,和野猪同级别,都受法律保护。根据刑法规定:私自捕捉1只“三有动物”就算违法,捕20只构成犯罪,捕只以上属于重大刑事案件。对于一些特殊种类,比如虎纹蛙,还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保护级别更高,处罚力度也更大。
2021年8月,江西省渝水区人民法院审结了一起贩卖、收购虎纹蛙的案件。被告人周某某、曹某某买卖只虎纹蛙,被判处危害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罪,分别被判一年八个月的有期徒刑,缓刑两年,各处罚金00元。
只为蝇头小利,两人最终面临牢狱之灾,处罚力度不可谓不大。但也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违法成本,打击农村、山区滥捕青蛙的嚣张气焰!
众所周知,青蛙是“庄稼之友”,擅长捕食蝗虫、苍蝇、蚊子以及飞蛾等有害昆虫。据资料记载,一只青蛙一天内能捕食多只昆虫,一年可捕食10000多只。即便是水中的蝌蚪,也能帮助消灭孑孓等害虫。
然而,敌敌畏、六六粉、氧化乐果、呋喃丹等剧毒农药的使用改变了农田环境,对青蛙产生了强烈的毒杀作用,这是农田中野生蛙减少乃至消失的主要原因。
二是河流、池塘的水质污染,不利于蛙的繁殖。工厂排出的废水会造成严重污染,使水环境不再适宜蛙类生存。青蛙卵的孵化以及蝌蚪的生长、发育对水环境要求很高,在严重污染的水域很难看到青蛙的繁殖迹象。
三是实验室用蛙的潜在威胁。牛蛙、青蛙等是生物实验课程必不可少的活体素材,如果供应渠道不正当,科研用蛙也可能会对野生蛙构成威胁。据调查,在19年时单是石家庄市的中学、大学生物系和医学院每年消耗的蛙类就多达1万只,在河北省乃至全国,用蛙量难以想象!
2020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布了一项通知,进一步规范了蛙类的保护管理。该通知明确指出:今后要加大保护力度,打击违法活动。
但要制止这种风气,仅加大打击力度似乎还不够。我们都知道,农村捕蛙是一个“老大难”问题,上个世纪就存在,多地屡禁不止。由于作案灵活、监察人手不够、涉及面积广等多种原因,对不法分子的抓捕效率并不理想,处罚难见成效。
从源头来看,不法分子之所以铤而走险,根本目的还是为了牟利。为此,从市场端入手或许是更好的措施,比如建立在售商品蛙的可追溯体系,确保每一只商品蛙都来自合法渠道(昆虫记优美词汇),完善交易档案,严管销售商、收购商。利益链条一经斩断,农户自然就不会再冒险捕捉青蛙。
其次,可以大力发展青蛙养殖,既兼顾了农户利益,又有利于野生蛙的增殖。蛙类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黑斑蛙、中国林蛙、棘腹蛙等品种在国内养殖历史较长,技术日渐成熟,有条件的地区完全可以大力养殖,发展特色产业,变捕蛙为养蛙,对双方都有利。
最后,应加大监测力度,鼓励社会公众监督、举报。通过加强科普宣传,提高公众的保护意识;也可以建立有奖举报机制,鼓励群众相互监督,积极举报,共同营造出爱蛙、护蛙的良好氛围!
相关文章
- 讴歌ex25讴歌顶配报价是多少性能怎么样
- 看起来弱小的蚂蚁为何所有昆虫都怕它它曾单挑翼龙
- 四川发现目前已知世界最小蜻蜓个体
- 画一只简单的蟋蟀(昆虫定义)
- 麒麟街道团工委开展拓展视野向阳成长青少年户外研学活动
- 经典电影昆虫总动员【昆虫记共有几卷】
- 思维导图画出你的逻辑思考地图
- 24张照片看世界看了让人大开眼界
- 昆虫记、小三线安徽公布首批类博物馆名录
- 《力气的昆虫》-全球万种昆虫面临灭绝境地
- 为什么家里会有特别小的虫子
- 我们每天为你收集和表演
- 动画电影观影指南
- 美国法官将蜜蜂划归鱼类引热议指鹿为马的现场版
- 考生交卷出考场时间不得早于当科考试结束前30分钟
- 中考也是很多学生经历的场大规模考试
- 学生需要自我约束自我管理
- 读书笔记《所有昆虫》读书笔记摘抄大全《昆虫记读书笔记》的摘抄感悟
- 6张关于中华慈善日的手抄报绘画(昆虫记多少字)
- 四川大学生以昆虫为题材制作创意昆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