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然博物馆听有虫小程序发布人工智能首试“鸣虫声音识别”
上海自然博物馆听有虫小程序发布人工智能首试“鸣虫声音识别”
今天,“夜听虫吟”-k222019 年“我的自然百宝箱”启动仪式暨绿螺讲堂特别版在上海自然博物馆举办,“听有虫”小程序正式发布。这是人工智能在“鸣虫声音识别”方面的首次尝试。
2019年,“我的自然百宝箱”活动创新性地通过博物馆发起“鸣虫识别”的公民科学项目。
在小程序中,你可以按照鸣虫的名字,来搜索这种虫子的介绍。或根据首页列举的鸣虫,点击进入查看详情。
每种虫子的页面,除了有相关介绍,还能通过播放录音,来听“鸣声示例”。周到君听了一下“宽翅纺织娘”的鸣声,不刺耳不嘈杂,非常和谐的自然之音了。
此外,还能看到自己采集鸣虫声音的数量在所有用户中的排名,其他用户k22采集情况也会出现在通知栏里
据悉,上海自然博物馆联合华东师范大学昆虫研究团队,试图绘制“鸣虫声谱数据库”,解决科学家采集鸣声样本的难题。
上海自然博物馆希望在公众与科学研究两者之间发挥重要的桥梁纽带作用,通过“公民科学”的新形式,鼓励公众“像科学家一样”观察自然、记录自然,采集的数据通过上海自然博物馆的平台收集并分享给鸣虫研究的科学家,推动未来的昆虫鸣声研究。
活动期间,馆方还面向公众招募一批“自然联络员”,他们来自全国各地近30个城市,将成为本次公民科学项目的“种子选手”。
他们将有机会参加鸣虫采集的线上培训,以及全国范围内鸣虫声音的采集行动,还将作为“鸣虫天下”展览的“公众策展人”。
启动仪式上,上海科技馆副馆长忻歌致开幕词,并为本次活动的首席科学家、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何祝清颁发纪念证书。
同时,上海昆虫博物馆馆长殷海生受邀为公众带来了题为《大班公开课认识昆虫》的科普讲座。
殷馆长通过节气和中国传统的虫文化,鸣虫的形态结构、发音机制以及鸣声分析,介绍鸣虫的种类和鸣声特点,阐述昆虫在自然界的重要性和多样性。
讲座结束后,主办方还举办了“鸣虫工作坊”。工作坊由专家沙龙、昆虫标本制作、户外活动三个环节组成。
华东师范大学的何祝清老师为观众带来户外鸣虫声音采集的培训。观众在科普达人的指导下开展昆虫标本制作。当晚,科学家亲自带领公众在大宁灵石公园收集鸣虫声音,学习户外鸣虫采集方法。
“我的自然百宝箱”活动是上海自然博物馆的一项品牌教育活动,旨在鼓励公众走进自然、记录自然、收藏自然。自2016年开始已经连续举办4年,活动围绕“四季、沪语讲自然、家园动物”等主题展开,形式丰富多样,共有超过十万名观众参与到活动当中。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将持续陪伴热爱自然的市民朋友,让更多人有机会在家门口尝试开展有趣的科学探究。
相关文章
- 【昆虫知识树】童趣昆虫展探秘大自然-跨世纪米勒幼儿园昆虫展活动
- 《照片识昆虫在线》满足你对动物世界的所有好奇
- 一款能识别种作物病虫害的软件你一定没用过
- 涨知识揭秘飞机机翼的结构(野采昆虫需要的知识)转
- 用婀娜的舞姿和时而温婉舒缓时而激情洋溢的朗诵诠释了对祖国的深深爱念
- 研究人员在一枚琥珀中同时发现海洋生物和陆地昆虫
- 认识小昆虫了解大世界
- 上海自然博物馆听有虫小程序发布人工智能首试“鸣虫声音识别”
- 酷虫学校国图开讲昆虫知识
- 虫情监测系统守护农业生态的智能卫士
- 英语单词归纳总结动物鱼类鸟类昆虫一萌宝学习英语值得收藏
- 《云计算昆虫识别论文》开启孩子们对昆虫世界的新认知
- 震撼揭秘螳螂幼虫集体破茧而出的神奇过程
- 名师微课教科版六年级下册1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 必备神器(花与昆虫有什么认识)-科学识别类小程序精选强烈建议收藏
- 但在学校呆久了的我却没太注意老板所说的规章制度
- 智慧农业四情监测站的基本介绍
- 课后服务时间小学生泡在这里体验昆虫世界
- 刘耀文与周围的同学均穿着蓝白色的校服
- 昆虫小世界的神奇与美丽让人忍不住看了一遍又一遍